在三國時期,各類人才都不少,謀士有法正、郭嘉、荀攸、賈詡、程昱等,名將如五虎上將、五子良將、八虎騎、十二虎臣等;綜合性統帥人物有周瑜、諸葛亮、司馬懿、陸遜、諸葛恪等。但這裡要說的是最頂尖的內政大才,其實這樣的人才,一般能出現一個就很不錯了,但是在三國時期,卻一下子出現了三個,當真是不凡;現在來看看這三位都是誰吧。
TOP、3 張昭
或許很多人對張昭不是很熟悉,哪怕熟悉的人,也是認為張昭是一個軟骨頭的投降派,但卻忽視了張昭的內政能力,其實張昭是東吳排第一的內政人才。第一個重用張昭的人是孫策,孫策對張昭極為禮遇,官拜長史和撫軍中郎將。孫策的領地上幾乎所有重要的事務都由張昭經手,他為孫策打平江東做出了很大貢獻。
因而他深受北方士大夫的敬重,在他們的書信中多有稱讚張昭的言辭。當時,荊州牧劉表想要親自寫信給孫策,寫完後先給名士禰衡看,禰衡看完後譏笑劉表,說道:「像這樣是想要讓孫策帳下的孩童讀嗎,還是想要讓張子布看到?」由此可見,就連一向狂傲的禰衡,都認同張昭的才華。
公元200年時,孫策遇刺重傷,臨終前將弟弟孫權託付給張昭。孫策囑咐張昭說:「若仲謀不任事者,君便自取之。正復不克捷,緩步西歸,亦無所慮。」(怎麼和劉備託孤給諸葛亮一樣?)在孫權最初掌管江東時,因根基未穩,導致一些不服的人勾結在一起,謀圖造反。而張昭的作為和諸葛亮一樣,能安撫的安撫,不能安撫的則親自帶兵平叛,穩定了江東局勢。
孫權對群臣大多直接稱呼其字,唯獨稱呼張昭為張公,稱張紘為東部,可見孫權對二人的器重。而且張昭還曾向孫權舉薦嚴畯、呂蒙等人,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吳國的名臣。可惜由於張昭性格剛直、敢於直諫,多次讓孫權下不了台,所以孫權兩次要設立丞相時,眾人都推舉張昭,但孫權依然沒有用張昭,反而是先後用了孫邵、顧雍。
TOP、2 諸葛亮
其實諸葛亮是不必多說了的,但鑒於很多人對諸葛亮還是《三國演義》中那種近乎「神棍」的印象,還是簡短地說一說。諸葛亮早年的確是全能型展示才能,不僅給劉備制定戰略,還充當外交官的角色;不過自從劉備終於打下屬於自己的地盤後,諸葛亮內政大才的作用開始凸顯出來。
他先是帶頭廉政,樹起一面旗幟,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、法律建設來抓,對蜀漢政治、經濟、軍事、文化的方方面面,都產生了重大影響。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,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,為官節儉,力戒奢華,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。
而且諸葛亮入蜀之初便與法正、劉巴、李嚴、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,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《蜀科》。此外,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,其內容包括了《八務》、《七戒》、《六恐》、《五懼》等條規。在經濟上,諸葛亮實行休士勸農時,開拓農田、興修水利、發展生產,使得有餘力北伐。
但諸葛亮也不是完人,他屢屢北伐,導致蜀漢實力空虛;而且由於他獨攬大權,事必躬親,導致下面的人缺乏鍛煉,以至於蜀漢中後期人才斷層,為蜀漢後期的衰亡埋下了伏筆。所以雖然諸葛亮是一位難得的全才,但由於他過於專權,也就成了他最大的缺陷,所以諸葛亮只能屈居第二了。
TOP、1 荀彧
如果要說誰才是三國時期排第一的內政大才,竊以為,非荀彧莫屬;荀彧出身潁川荀氏,荀子之後。荀彧起初為漢臣,但在董卓入朝後,荀彧棄官歸鄉,並舉家搬遷到冀州,在袁紹執掌冀州時,待荀彧為上賓,但荀彧卻認為袁紹最終不能成大事。後離袁紹而投曹操,曹操見荀彧來投,大悅,說:「這是我的子房啊!」於是任荀彧為別部司馬,荀彧時年二十九歲。
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,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獲其讚賞,包括「深根固本以制天下」、「迎奉天子」;戰術上,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,奇謀扼袁紹於官渡,險出宛、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;政治上,為曹操舉薦了鍾繇、荀攸、陳群、杜襲、戲志才、郭嘉等大量人才。
曹操常年在外征戰,而大後方就交給了荀彧,因其任尚書令,居中持重達十數年,處理軍國事務,被人敬稱為「荀令君」。但荀彧一心為漢,他一直以為曹操是忠於漢室的,所以他才一心為曹操效力,他認為自己就是漢臣;但奈何在曹操勢大之後,便開始野心勃勃,而荀彧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,調離中樞,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。
其實三國時期其他內政大才還是有不少的,比如蜀漢的蔣琬和費禕,曹魏的陳群和華歆,而東吳也還有一些;但三國時期的真正的領軍人物卻是只有荀彧、諸葛亮和張昭這三位;不過他們同時也都很悲慘,因為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沒達成。比如荀彧想的是曹操將權力交給漢皇室,諸葛亮想的是匡扶漢室,而張昭連個丞相都混不上,只能說孫權心胸遠不如孫策了。
其實三國時期的頂尖內政大才只有3位,張昭上榜,諸葛亮排第二
在三國時期,各類人才都不少,謀士有法正、郭嘉、荀攸、賈詡、程昱等,名將如五虎上將、五子良將、八虎騎、十二虎臣等;綜合性統帥人物有周瑜、諸葛亮、司馬懿、陸遜、諸葛恪等。但這裡要說的是最頂尖的內政大才,其實這樣的人才,一般能出現一個就很不錯了,但是在三國時期,卻一下子出現了三個,當真是不凡;現在來看看這三位都是誰吧。
TOP、3 張昭
或許很多人對張昭不是很熟悉,哪怕熟悉的人,也是認為張昭是一個軟骨頭的投降派,但卻忽視了張昭的內政能力,其實張昭是東吳排第一的內政人才。第一個重用張昭的人是孫策,孫策對張昭極為禮遇,官拜長史和撫軍中郎將。孫策的領地上幾乎所有重要的事務都由張昭經手,他為孫策打平江東做出了很大貢獻。
因而他深受北方士大夫的敬重,在他們的書信中多有稱讚張昭的言辭。當時,荊州牧劉表想要親自寫信給孫策,寫完後先給名士禰衡看,禰衡看完後譏笑劉表,說道:「像這樣是想要讓孫策帳下的孩童讀嗎,還是想要讓張子布看到?」由此可見,就連一向狂傲的禰衡,都認同張昭的才華。
公元200年時,孫策遇刺重傷,臨終前將弟弟孫權託付給張昭。孫策囑咐張昭說:「若仲謀不任事者,君便自取之。正復不克捷,緩步西歸,亦無所慮。」(怎麼和劉備託孤給諸葛亮一樣?)在孫權最初掌管江東時,因根基未穩,導致一些不服的人勾結在一起,謀圖造反。而張昭的作為和諸葛亮一樣,能安撫的安撫,不能安撫的則親自帶兵平叛,穩定了江東局勢。
孫權對群臣大多直接稱呼其字,唯獨稱呼張昭為張公,稱張紘為東部,可見孫權對二人的器重。而且張昭還曾向孫權舉薦嚴畯、呂蒙等人,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吳國的名臣。可惜由於張昭性格剛直、敢於直諫,多次讓孫權下不了台,所以孫權兩次要設立丞相時,眾人都推舉張昭,但孫權依然沒有用張昭,反而是先後用了孫邵、顧雍。
TOP、2 諸葛亮
其實諸葛亮是不必多說了的,但鑒於很多人對諸葛亮還是《三國演義》中那種近乎「神棍」的印象,還是簡短地說一說。諸葛亮早年的確是全能型展示才能,不僅給劉備制定戰略,還充當外交官的角色;不過自從劉備終於打下屬於自己的地盤後,諸葛亮內政大才的作用開始凸顯出來。
他先是帶頭廉政,樹起一面旗幟,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、法律建設來抓,對蜀漢政治、經濟、軍事、文化的方方面面,都產生了重大影響。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,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,為官節儉,力戒奢華,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。
而且諸葛亮入蜀之初便與法正、劉巴、李嚴、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,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《蜀科》。此外,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,其內容包括了《八務》、《七戒》、《六恐》、《五懼》等條規。在經濟上,諸葛亮實行休士勸農時,開拓農田、興修水利、發展生產,使得有餘力北伐。
但諸葛亮也不是完人,他屢屢北伐,導致蜀漢實力空虛;而且由於他獨攬大權,事必躬親,導致下面的人缺乏鍛煉,以至於蜀漢中後期人才斷層,為蜀漢後期的衰亡埋下了伏筆。所以雖然諸葛亮是一位難得的全才,但由於他過於專權,也就成了他最大的缺陷,所以諸葛亮只能屈居第二了。
TOP、1 荀彧
如果要說誰才是三國時期排第一的內政大才,竊以為,非荀彧莫屬;荀彧出身潁川荀氏,荀子之後。荀彧起初為漢臣,但在董卓入朝後,荀彧棄官歸鄉,並舉家搬遷到冀州,在袁紹執掌冀州時,待荀彧為上賓,但荀彧卻認為袁紹最終不能成大事。後離袁紹而投曹操,曹操見荀彧來投,大悅,說:「這是我的子房啊!」於是任荀彧為別部司馬,荀彧時年二十九歲。
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,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獲其讚賞,包括「深根固本以制天下」、「迎奉天子」;戰術上,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,奇謀扼袁紹於官渡,險出宛、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;政治上,為曹操舉薦了鍾繇、荀攸、陳群、杜襲、戲志才、郭嘉等大量人才。
曹操常年在外征戰,而大後方就交給了荀彧,因其任尚書令,居中持重達十數年,處理軍國事務,被人敬稱為「荀令君」。但荀彧一心為漢,他一直以為曹操是忠於漢室的,所以他才一心為曹操效力,他認為自己就是漢臣;但奈何在曹操勢大之後,便開始野心勃勃,而荀彧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,調離中樞,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。
其實三國時期其他內政大才還是有不少的,比如蜀漢的蔣琬和費禕,曹魏的陳群和華歆,而東吳也還有一些;但三國時期的真正的領軍人物卻是只有荀彧、諸葛亮和張昭這三位;不過他們同時也都很悲慘,因為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沒達成。比如荀彧想的是曹操將權力交給漢皇室,諸葛亮想的是匡扶漢室,而張昭連個丞相都混不上,只能說孫權心胸遠不如孫策了。